作者:国馆编辑部 改编自《意林》杂志
林黛玉的生命轨迹中,最大的悲哀不仅仅源于无父无母的孤独,也并非是在他人篱下生活的困境,更非体弱多病的生理挑战。真正的痛苦在于她对贾宝玉深深的爱恋,这几乎成为了她活着的唯一动力和支撑。
从书籍中的背景描述来看,林黛玉的降世仿佛是为了“还泪”。初次遇见贾宝玉时,她的泪因为宝玉摔玉而溢出;后来她为他烦心,为他忧虑,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段前世注定的孽缘。
尽管贾宝玉也对林黛玉情深意重,但他身为世间情感之海中的一员,对世间一切美好都怀有深深的热爱,他的生活并非只围绕黛玉展开。当林黛玉在生日那天听到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时,心中的希望破灭,她最后的泪水也耗尽:“唯有竹声轻轻摇曳,月影随着墙移动,这样的场景显得如此凄凉和冷淡。”
撇开林黛玉身世中的神话色彩和隐喻成分,她的生活恰恰印证了一个事实:最悲剧的人生莫过于只有一种期待、只有一个支撑点。
相反,最坚韧的人生则是努力去发现生命中未知的风景,将幸福的来源多元化、分散开来。
相比之下,薛宝钗的生活似乎更加幸福。她有母亲和哥哥的关爱,但她的心胸并不狭窄,她关心着整个世界。在螃蟹宴上,她用“皮里春秋空黑黄”这句话展现了她的智慧和才情。即使她劝贾宝玉多关注现实和仕途,也是希望他能够为生活做好准备。
虽然她最终嫁给了宝玉,但当宝玉选择出家时,她并没有因此悲痛欲绝。即使她保持沉默,也能忍住泪水。即使她是最大的,她仍然能够安慰王夫人、薛、袭人等人。
薛宝钗并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或一件事上:当宝玉离去时,她依然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正如贾政所说,男人在外把持,女人在内相助,生活仍可继续。
宝钗或许显得有些世故,但她从不为自己喜欢的事物表现出过分的痴迷。她的生活态度使她得到了人生的宁静和满足。
如同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所说:“我曾越过山川,越过水路,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空,凝视着大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认我的位置。”我们遇到的人和事,无论多么重要、多么精彩,都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只有务虚的追求,才能让我们在生命支柱倒下时依然能够承受住。
杨绛晚年失去了丈夫和唯一的女儿,但她通过读书、写作和翻译来对抗生活的苦难。她继续前行,为灵魂清点行囊,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叶嘉莹女士的经历也颇为相似:经历了丈夫的暴亡和女儿的车祸去世后,她以诗词为挚友,从悲伤中走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李商隐的《送臻师》中有一句诗描绘了佛的境界:“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每一朵莲花都象征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叶先生解释道:“据说佛为众生说法时,每一个毛孔都生出一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中都坐了一个小小的佛像。”这告诉我们世上的一切都有其价值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珍惜。
我们应该多去尝试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不要将生命局限在一个支点的失落上。这样的人生旅途才能时时开出莲花,听见生命的真谛。
来源:意林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