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重现一个历史时刻。北宋年间,有一位孩童名叫司马光。他身处于一群欢声笑语的小伙伴之中,然而其中一位小朋友在玩耍时不幸失足掉进了一个大水缸中。在那一刻,有的孩子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有的则慌乱逃窜,寻找大人的帮助。而冷静的司马光,却毫不犹豫地拿起一块大石头砸向水缸。虽然结局无需再赘述,但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应对思维的绝佳范例。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事件时,我们会发现那些在紧急情况下选择逃避的孩子并不值得我们去赞扬。这种遇事就选择逃避的人往往难以承担起重大的责任。而那些选择呼喊和寻找大人帮助的孩子,他们的反应方式更接近于我们大多数人的常规思维模式,即正向思维。在数学中,正向思维也被称为正列举,即从问题中寻找答案。
具体到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当孩童掉入水缸时,我们可以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救出这个孩子?是呼喊、逃走还是寻求大人帮助?司马光的选择——砸缸,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它属于逆向思维。在数学上,逆向思维被称为反列举。它并不是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而是考虑如何通过改变行为来避免问题的发生。
以故事中的情况为例,逆向思维的方式是思考如何避免孩童落水或被水淹没。显然,最好的办法是让孩童远离水源,这样他就不会落水或被水淹了。这正体现了逆向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当我们用正向思维无法解决时,或许我们可以考虑下逆向思维。比如在做选择题时,如果我们犹豫不决,我们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延伸之一。
逆向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有个人意识到自己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对健康不利,但无法控制自己。这时,除了正向思维寻找解决办法(如监督、规定时间等),我们还可以考虑逆向思维。既然使用手机时间过长不好,那么我怎样才能不使用手机呢?显然,不使用手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先从正向思维出发寻找答案,但当正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逆向思维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