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郑蔼妮
在海口市的喧嚣商业区中,王通的“福楼”工作室显得尤为突出。经过两年的精心打理,这里已化身为国际化的音乐场所。复古红色的丝绒窗帘低垂于深棕色的木质地板上,暖的射灯将立式麦克风映照得熠熠生辉,四周摆放着来自不同和的乐器,每一样都独具特色,却又能在王通的引领下和谐共存。他以独特的魅力,集结了一群来自的音乐爱好者,让不同的文化在音乐的碰撞中绽放出绚烂的火花。
王通,一个在陵水黎族县偏远乡村长大的青年,他自学吉他,将流行音乐与故乡的传统调式相结合。组建民谣乐队后,他将黎族的点滴故事编织成美妙的旋律。“黎族音乐不仅要坚守传统,更要勇于创新。”这是他坚定的信念。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王通总是感慨万分。他的童年是在陵水本号镇小妹村度过的。自然的声音以最纯粹的形式融入了他的生活。放牛时,他常坐在石头上,聆听鸟儿的歌唱;守稻时,风拂过稻田,稻穗与稻叶的摩挲声让他心生欢喜;晚饭前,家人的砍柴声奏出有规律的“乒乒乓乓”乐章……这些声音都成为了他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渐渐地,王通开始探索音乐的更深层次。十二岁时,他在同乡大哥的指导下开始自学吉他。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找一块大石头坐下,认真地拨动琴弦。2011年的夏天,他踏入大学校园,开始尝试创作。大学期间,他与同村的、陈达组建了一支名为“黎行者”的民谣乐队,旨在唱响黎族的故事。他们到黎族地区采风,学习传统歌曲,将黎族的元素融入他们的音乐中。
毕业后,王通决定放弃教师的职业,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他不断尝试新的音乐风格,2016年更是考取了非洲鼓教师的职业资格。他与陈达及其他音乐人组成了新的乐队“海上留声机”,将的作曲和陈达的作词相结合,创作出多首融合了黎族元素和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
在王通看来,黎族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他开始录制黎族乐器的声音,经过筛选后与电子音乐等风格相结合,创作出融合了多种风格的国际性音乐。他认为这些尝试是因为他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他与志同道合的伴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回到小妹村举办了一场传统婚礼。无论漂泊多远,他始终铭记故乡的文化基因。“当我想用音乐表达情感时,这些黎族的声音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说。
如今,王通和他的乐队在海南乃至全国的音乐爱好者中逐渐崭露头角。他们以音乐为媒介,将黎族的文化和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们的音乐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和致敬,也是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