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漂泊已久,十年间,深感愧疚,生死情深。——我所感悟。
初观此语,只觉其中带有一种凄美的情调,在遥远的他乡游荡多时,辜负了深厚的情谊,未及报答生死的师友,已是天人永隔。年少时,我常以为“漂泊”是此句的主题,人在异乡,总不免对亲友的思念,对“故乡月最明”的执着,也有一种在他乡孤独的苦楚在其中。
再读此言,又觉其重心在于“深恩未报,生死师友情”。我可以忍受在他乡的孤独无依,也可以忍受对亲友的思念之苦,对于那些与我有着生死交情的师友的离世,却是我难以释怀的伤痛。他们的离世告诉我,我这辈子都无法回报他们的深厚恩情,即使我取得再大的成功也是无济于事。“我亦漂泊已久,十年间,深恩未报,生死师友情”,原来此句之主题在于“遗憾”。
如今,当我再次品读此句时,才明白“漂泊”才是它的主题,而“遗憾”亦与之相伴。当自己尚未功成名就之时,那些对我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的离世,使我无法回报他们的恩情,生与死之间的鸿沟让我再无法报答。这样的“遗憾”,或许就是我感到“漂泊”已久的原因。我想,这便是作者顾贞观所要传达的核心情感。
独自在他乡是漂泊,那么那些未曾远离家乡的人是否就没有这种“漂泊”的感觉了呢?我认为并非如此。无论是独在他乡还是身在故乡,这种“漂泊”的感觉并不取决于距离,而在于身边是否有那些真正关心你、对你好的人。即使他们不在你身边,但只要他们还在挂念你,你就会感到心安。他们的关怀会让你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这种爱让你感到心安,心安之处即是家,是你在飘摇世界中的避风港。相反,如果身边没有这样关心你的人,你的心就会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不定。
愿你能在黄昏之时有人相伴,有人为你熬制温暖的粥;也愿你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栖息之地,一个能让你感到心安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