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公四岁而孤》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出自《新唐书欧阳修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与继母相依为命的生活经历。
原文如下: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教之。亲故多劝使学,而公不肯。母曰:“待汝既冠,则可行矣。”既长,能属文,慷慨有当世志。既仕,以天下为己任,言必忠信恻怛,动必思敬。务养人才,辨说是非,以为天下之利。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郑氏坚守节操抚养他。亲朋好友们都劝说他学习,但他不愿意。母亲说:“等你长大了,就可以去读书了。”长大后,他能够写文章,胸怀壮志,慷慨激昂。他入仕后,把天下的利益放在首位,说话一定忠诚可信,感情真挚深切,行动一定谨慎恭敬。他努力培养人才,辨别是非曲直,认为对天下有利。
这篇散文通过讲述欧阳修的童年经历,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远大志向。他的母亲郑氏虽然遭遇不幸,但依然坚守节操,抚养儿子成长。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家、文学家,为和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阳公四岁而孤》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欧阳修的童年经历,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远大志向。也表达了人们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