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裳:
1. “裳”读作“cháng”。
(1)古代指遮蔽的衣裙。
(2)象征光明。
“裳”也可以读作“shang”(轻音),表示衣服。简而言之,上为“衣服”,下为“裙裳(cháng)”。
“裳”字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已有记载。在《说文解字》中,对“裳”字的解释为:“常,下裙也。……常或从衣(即写作‘裳’)”。由此可知,“常”是“裳”的本字,而“裳”至少是“常”的异体字。在古代的韵书里,如《广韵》、《集韵》等,并没有收录“shang”的读音。现在,“裳”字的轻声shang音已经产生。
在古代文献中,“裳”字的读音变化较为复杂。例如,在河南豫东及其交界地鲁皖一带,仍然把“大衣”称之为“大裳(cháng)”。而在《后汉书·崔骃传》中,有“衣裳被宇,冠盖云浮”的说法,这里的“裳”被读成了“yī shāng”。在现代汉语中,“裳”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读作“shang”(一音),仅在一些特定词语如“霓裳”中保留着“cháng”的读音。
对于如何读“裳”字,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应遵循轻声的读法,而另一些人则坚持保留古音“cháng”。根据语委的明文规定和《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说法,对于古文应旧读,而对于现代词语则根据约定俗成的读法。除了与“衣服”“衣裳”有关的口语化组词外,其他如“罗裳”“霓裳”“红裳”“云裳”等词语应读作“cháng”。
附:“裳”字组词的读音:
1. 读作“Shang”的“裳”字组词包括:摆衣裳、捶衣裳、嫁衣裳、为他人做嫁衣裳等。
2. 虽然按照当今语言习惯,“裳”字在表示“衣服”“衣裳”之义时读作“Shang”,但因遵循“旧文旧读”的原则,某些组词应读作“cháng”,如:拱手垂裳、圭裳(官服)、袿裳等。
3. 读作“cháng”的“裳”字组词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裳裾、裳帷、裳帏、白裳等。还有许多以“裳”字为首或居中及在结尾的三字词语和成语,如霓裳羽衣舞、垂裳而治等。
误例分析:
1. 在湖北卫视的《好芳法课堂》节目中,主持人纠正了学生关于《清平调》中“衣裳”的读音错误,正确读音应为“cháng”。
2. 在纪录片《长江序曲》中,对于古代歌谣中“裳”字的读法存在误解,正确读法应为“cháng”,而非“shāng”。
对于“裳”字的读音,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判断。在古代文献中,因其读音较为复杂多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别。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约定俗成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