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XX探史】
李白、杜甫、陶渊明与辛弃疾,四位文坛巨匠不仅诗才横溢,而且都拥有一颗爱子之心,其笔下描绘的亲子情深,各具特色,令人动容。
秋日归乡与子同乐
秋风起,正是白酒新熟时。李白从山中归来,见黄鸡啄黍正肥,心中欢喜。一进家门,便呼童烹鸡、酌白酒,与家人共庆。伯禽、平阳、颇黎三子知道父亲归家,又有美食可享,自然欢欣异常,牵扯父亲衣襟嬉笑。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正是这种欢乐、和睦场景的生动写照。
江村生活与子同乐
杜甫在江村安家,与家人过着宁静的生活。老妻闲来无事,便以纸为棋局,与杜甫或孩子们下棋。而儿子宗文、宗武及女儿凤儿,也各自有着自己的乐趣。尤其当十三四岁的儿子自找材料制作钓钩时,杜甫的内心更是充满喜悦。杜甫的《江村》便描绘了这种天伦之乐的温馨画面。
乡间村居与小儿趣事
辛弃疾虽是豪放派词人,但在乡村闲居的日子里,他也深深被乡村的宁静和村民的纯朴打动。他的《清平乐•村居》中,大儿子辛勤耕耘,二儿子手艺精湛,而他最喜欢的是那最幼小的儿子在溪边卧剥莲蓬的模样。这个孩子纯真无邪,笨拙可爱的样子,正是辛弃疾心中对孩童的喜爱之情的表现。
白发老父与五子之忧
陶渊明辞官归乡后,虽成隐士,但他的五个儿子却是凡人。他们的成长令陶渊明时而欢喜时而忧虑。大儿子懒散,二儿子有志于学但不爱文学,双胞胎儿子懵懂无知,小儿子只知道玩乐。陶渊明的《责子》诗中流露出的对孩子们的深厚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孩子们的期望与无奈。
现代父亲的牵挂与不舍
初春时节,我即将远行。回首细看,孩子们虽未言明,但眼中的不舍和忧虑让我心生牵挂。旁边的书桌上有未读完的书本,而孩子则低头看着自己的书本或玩具,面带不舍之情。虽然我努力露出笑脸、强忍泪水、不希望孩子过于悲伤。然而当我掩门欲去时,却听到孩子突然的哭声。而当我和家人团聚时,《甲午暑期喜妻儿来深团聚》一诗便是我对孩子成长的喜悦与自豪之情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