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厨房的喧嚣中,一幕经典剧目悄然上演。蛋的敲击,碗中的搅拌,如同一曲交响乐的前奏。吸尘器的嗡嗡声,铁勺敲击铁锅的叮咣声,刀切菜板的咚咚声,交织成独特的节奏,引领我们走进话剧《哈姆雷特》的世界。
5月,北京鼓楼西剧场的舞台上,西安话剧院的火柴戏剧版《哈姆雷特》精彩呈现。青年导演李垚以独特的视角,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自2019年起,他带领剧团先后参加了多个国际及国内的戏剧节,并荣获了多项大奖。此次是该剧第二次在京上演,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们沉浸在剧情之中。
舞台,现代厨房成为主要场景,演员们身着各色现代服装,走向象征“丹麦王廷”的厨房。哈姆雷特的故事在这里以全新的形式展开:“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剧情在厨具和道具的协助下,变得生动且真实。
在这部戏中,拖把成了决斗的长矛,汤勺成了贵族相互厮杀的短剑,就连小小的叉子也能变成沾满的。抽象化的表达配上节奏感十足的音乐,让观众与哈姆雷特一同在疯狂中寻找真理。
李垚导演在采访中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他表示,将《哈姆雷特》置于现代厨房的场景中,是希望能给予观众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性东西。“吃”的象征性表达与《哈姆雷特》原著中的体现相通,厨房的场景代表着反自然的状态和后再造的能力。”
李垚坦诚地承认,在细节处理上,他们并没有将“吃”的行为表现得特别深入。但他解释说,这并非因为技术上的难题,而是因为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某些情节在实际操作中会干扰到舞台效果和下一场表演。尽管如此,他们仍在努力丰富每一出戏的细节,让角色更加。
当被问及改编《哈姆雷特》的难点时,李垚表示,争议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和熟悉莎剧的观众对这部戏的评价和期待都极高。但他也提到,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次在北京的演出相对容易接受一些。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容易被现代元素和新颖的表达方式所吸引。
在改编的过程中,李垚注重了戏剧的当代性。他强调,没有所谓的先锋性词汇可以形容他们的改编方式。每个剧本文本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去理解并呈现想要表达的形式。在他们的改编中,即使文本前期已经确定好了方向和表达方式的基础和风格时局确定好 了要演出来的方向的基础等符合理论但实际上整个的过程就是一个舞台上的即兴创作过程。
例如在处理奥菲莉亚这个角色时他们选择了用蛋糕的奶油象征厄运的到来奶油蹭到谁就代表了厄运的降临而在处理克劳狄斯的忏悔戏时通过保鲜膜缠绕他的头部来代表时间的静止并形成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对比。
对于乔特鲁德这个角色李垚表示他原本的处理方式没有给这个角色足够的空间去展现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希望在之后的巡演中能够调整这一部分让的形象更加。
对于结局的处理李垚则选择了一种佛系的方式来打破原著的悲剧性。“人们处于当中往往是看不清事情的”他在采访中提到所以他希望通过一场狂欢来释放演员和观众内心的压抑同时希望他们能从中领悟到带来的危害从而让这一切和解。
最终版的结局是在所有角色参与的狂欢中达到最后以灵魂相遇共同干杯的方式结束全剧以此破除悲剧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