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逛商场,与同事相伴而行时,旁边玩具店外的场景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个大约三岁的孩子,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坐在地上哭闹,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我不,我就要!”他的妈妈看起来很无奈,紧张地环顾四周后蹲来轻声安抚。
围观的路人逐渐增多,一些带着孩子的家长还会指着地上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位妈妈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情绪也开始激动,大声地对孩子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不能再买了…”但她似乎忽略了,孩子似乎无法理解这些道理,反而哭闹得更凶。
这时,有人围观者起哄道:“应该狠狠教训一顿这熊孩子。”确实,对于小孩子来说,单纯的道理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采取的方式解决问题。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宝宝在地上撒泼打滚不走,妈妈束手无策。评论区有网说:“情商低的父母才会一味和孩子讲道理。”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父母与孩子沟通时,或许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
把讲道理换成讲故事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通过故事来理解和接受信息。比如父母不想让孩子吃糖,可以讲一个关于牙齿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吃糖的危害。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道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有一个网友分享了一个成功引导儿子不吃糖的方法,就是使用绘本故事《老虎拔牙》。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吃糖的道理。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吃糖的危害。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的。演员孙俪曾提到,当孩子有情绪时,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和理解,而不是说教。育儿专家也强调共情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育儿方法。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应该尝试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关爱和支持。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我们试着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想法和情绪。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去体会的过程。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体贴和理解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